Econometrics

风语者:计量经济学语言

孩时的方言事件 计量经济学的疯言风语 计量经济学“疯言风语”1:数学符号语言(母语) 计量经济学“疯言风语”2:回归报告语言(暗语) 计量经济学“疯言风语”3:矩阵语言matrix(狂语) 后话:语言障碍还是心理障碍 孩时的方言事件 打小时起,我就对各种村落方言带来的困惑感受至深。我的故乡,属于典型的南方村落。古时是被算作南蛮之地的,外族异性零落杂居。虽然还不至于一村一俗,但是一村一个方言那是十分常见。我们村周边,3里地范围内,大概分布4个村落,就存在4种方言。好在距离不是太远,自小接触融通,还不至于听不懂。这种方言的差异,不是普通人想象的口音上的差异。就我而言,也仅限于听懂而已,要是模仿发音,那实在是难于上青天。 我的家庭里就有两种方言,母亲带来了4里远的外婆家族的方言。大姨嫁到离我家约6里地远的村子,那种村落语言对于小时候的我简直就是外星语一般的存在。因为暑假或春节会到大姨家待上一阵子,我总有一种被那个村落完全隔绝的感觉。因为无法跟这个村里其他小孩对话沟通,我大多数情况都是跟在表哥的屁股后面,生怕落单。有一次,村里一个热心的小孩看到我一个人在路边独自玩得起劲,就凑过来打招呼,可能是希望加入一起玩耍的意思。但是他的方言发音咿咿呀呀,我一个字都不懂。再加上这小孩神情诡谲,动作夸张,我飞一般地赶紧逃离是非之地,躲进大姨家里半天没出门。表哥知道后,找来那小孩问明来由,一通翻译,真相大白,大家笑得肚疼。因为这事,小孩这句接头暗话,都是目前为止我唯一能说出来而且知道意思的该村方言了,真是印象至深。 小孩的方言发音(此处纯粹表达出发音): “哟斯呗嗟嘎?哈粤郭。” 我当时理解的意思是: “你是北京来的?唱个歌吧。”(我天生五音不全!) 表哥翻译的结果是: “你是哪里来的?一起玩喽。” 这个事情让我知道,语言不通还要一起好好玩耍,简直就是个灾难! 计量经济学的疯言风语 有一部经典的二战电影《风语者》,讲的是战争双方的密码攻防。美军为了通讯安全,专门雇请神秘的印第安部落纳瓦霍人参军,使用纳瓦霍人的语言进行通讯。因为纳瓦霍语是一种没有文字,只通过世世代代口耳相传,极其复杂的语言,可以说就是不为人知的、偏远地带的“鸟语”。由于他们的语言发音来自于大自然,所以给他们的外号就叫做“风语者”。 哪怕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,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开始学习《计量经济学》时也会语言障碍。就好比是日本通讯兵在听美军用纳瓦霍语发送的电报,一头雾水,根本就不带人玩耍的节奏。 下面我就分三个方面来罗列一下计量经济学的三类“疯言风语”: 计量经济学“疯言风语”1:数学符号语言(母语) 数学符号是计量经济学的母语,一点都不为过。其中数学符号主要是搭建了一套共同的语言规则,把社会经济分析中各种含混的概念、术语、各种情景用清晰无误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。这样,那些仍旧坚持说自己“方言”的经济学家,自然就不能跟别的小朋友好好玩耍了。 以计量经济学最基础的总体和样本模型定义和内涵为例: 总体回归函数PRF: \[\begin{align} E(Y|X_i) &= \beta_1 +\beta_2X_i && \text{(PRF)} \end{align}\] 总体回归模型PRM: \[\begin{align} Y_i &= \beta_1 +\beta_2X_i + u_i && \text{(PRM)} \end{align}\] 样本回归函数SRF: \[\begin{align} \hat{Y}_i =\hat{\beta}_1 + \hat{\beta}_2X_i && \text{(SRF)} \end{align}\]

面板数据学习书籍清单

汇总了关于面板数据分析的经典教材和编著

计量经济学的那点调性和套路

计量经济学的聊天方式和说教腔调。 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,如果开始有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不断向老师发起各种提问,这似乎是一个好的预示——至少有那么一些学生已经开始对某些“枯燥乏味”的话题开始自己的思考。但是,也不要高兴太早。因为后面的来回反馈和互动,可能更加让人焦头烂额。情形就好比如,菜市场热闹早市下熙熙攘攘吵闹讨价的买家和卖主,各自吆喝一番,然后各得其所,好像都赚了。 计量经济学学习中有很多坑,不一一失足踏过,就千万不敢妄称深谙其道、门儿清。 外文原著的中文翻译版不可读,或者起码要少读少碰。一是翻译错误多(多半是态度和责任心问题);或者译词怪异(各种创造,也不能说是谬误,就是觉得奇怪,比如time constant variable译成时常变量看起来“很妥帖”啊;又比如innovation译成新息也有相同后遗症),或者一词多译(还往往出现在同一译本下);或者前后颠倒语句生涩(大多是生硬套译,中文里美妙的“意译”技巧好像完全施展不出来。ps:怀念一下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《约翰克里斯多夫》,不过人家操刀上架的可是文学作品)。如此种种,能耐心看完的也算得上是忍性极好之人。 计量经济学独特的语言体系。计量经济学充满了各类符号、记号、公式等,初接触它无异于观地外文明、听梦魇呓语。总体上看,计量经济学好似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。这套语言体系,主体应该以数学语言为其蓝本,但是又大量加入了各种神秘万千的假设(Assumptions),远不如数学语言那么严格优美。 场景变幻和剧情线条很重要。模型千万个,理论各有理。同一个符号出现在A场景里,可能在B场景里就完全变了另一个含义。比如总体回归模型(PRM)\(Y_i = \beta_1 +\beta_2X_i +u_i\)和样本回归模型(SRM)\(Y_i = \hat{\beta}_1 + \hat{\beta}_2X_i +e_i\),两个场景下\(Y_i\)的含义完全不同(前者是总体\(Y_i\),后者是样本\(Y_i\),一般前者要包含后者的)。另外就是要考虑讲故事的剧情。同样是表达方差,总体方差要记成\(\sigma^2_{\hat{\beta}_2}=\frac{\sigma^2}{\sum{x_i^2}}\),样本方差就要记成\(S^2_{\hat{\beta}_2}=\frac{\hat{\sigma}^2}{\sum{x_i^2}}\),而\(\hat{\sigma}^2\)又是PRM中随机干扰项\(u_i\)的方差的无偏估计量,如此这番,这个剧情和故事线的深度简直堪比HBO神剧的编剧设定,让你欲罢不能,脑细胞非要死一大片不罢休。 统计软件上手操作,那是真的“伤痛”。EViews、SPSS之类的软件,菜单驱动的做法本质上就是给初学者完美定制了一个个“宠坏孩子”的“工具黑箱”!使用这些方便的套件久了,真的会禁锢人的思维,麻痹人类的神经。事实上,你会发现书本上的理论和假设,跟你的实际分析案例总是那么格格不入。削足适履也好,生搬硬套也好,总觉得那那难受。 下面说一点“建设性”的意见: 计量经济学原著走起吧,少年!这个舶来品,还是原汁原味的读起来更顺畅。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,意译可以活灵活现,能植入到本土文化中并让你感同身受。它更多的是科学作品,追求严格和准确,因此直译你会水土不服(产生文化排斥),意译你会不知所云(丢失太多信息)。 熟悉“主流话语”,忘掉哪些非主流的“方言”吧。计量大咖们(已经被封神)的经典传世之作一定要好好拜读(Wooldridge、Green之类的),它们的“语言符号”大多经过精巧打磨,形成了、影响着、并决定着“主流话语”(官方语言)。 理论与实践,各露一手。熟悉一门编程统计语言(R语言,Python,Stata等等皆可,最好精通一门),有备无患,上能通天会仙,下能镇妖除魔。理论和实践要兼顾,相得益彰。 下面以面板数据(panel data analysis)的相关学习为例: 理论方面的书籍主要可以看: Wooldridge, J. M.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. A modern approach(6th) [M], Cengage Learning, 2016. 关于面板的内容,精简了很多。 Wooldridge, J. M.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2ed [M], MIT press, 2010. 当然是经典了,但是阅读难度较大(矩阵知识和技巧)。